网站首页 英华简介 重要通知 英华风采 英华之声 组织机构 亚洲长青杯  
英华之声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英华之声

不谈足球:梦中的天堂

发布日期:2007/03/17 
七年前,在一辆疾速行驶的北上列车上,第一次从龚洁老先生的《鼓浪屿建筑丛谈》中知道了这个名为鼓浪屿的小岛。多年以后,当我坐在夕阳之下的轮渡码头,看着与厦门一江之隔的鼓浪屿时,从心底里腾升的欣喜与安静是那么的让我留恋与安心。

  是这样的吧,我是相信人有前世今生的,因了那本书,我便不远千里,孤单一人为寻它而来。或许这里本来就应该是我的故乡吧。

  鼓浪屿号称“万国建筑博览城”,这里有一座座十九世纪欧美式建筑物,错落有致,红瓦圆顶,别具特色,也有中国传统建筑的飞檐翅角的庙宇、八卦楼,又有歌特式尖顶的漂亮钟塔、伊斯兰圆顶建筑、红瓦大坡顶的欧式建筑、小巧玲珑的日本房舍,各种风格争奇斗妍,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

  鼓浪屿上游人如织,却无车马喧嚣,因这里没有机动车辆,不论何人上岛后都要一律步行,踏上小岛会你融入到一派恬静的温馨意境里。岛上居民十分酷爱音乐,仅二点四万个居民中就有五百架钢琴,按每平方公里平均拥有钢琴的数量计,鼓浪屿居世界之冠。这里曾孕育了许多音乐人才,殷承宗等著名音乐家就是从这里走向了世界。因此它又被称为“音乐之岛”或“琴岛”。漫步街巷,随时可听到悦耳动听的肖邦或李斯特的钢琴曲,音符与花香交织成充满梦幻与诗意的氛围,令人陶醉。

  静谧中尽显鼓浪屿的前世今生

  鼓浪屿与厦门隔海相望。宋末元初,一群李姓渔民来到鼓浪屿,建起一个半渔半耕的村落,这便是鼓浪屿上最早的居民。

  那时,这个岛叫“圆沙洲”,又叫“圆洲仔”,因为它的轮廓近圆型,又因为四周沙坡环抱。

  后来改名为“鼓浪屿”是因岛上有一中空巨石,波浪拍打,其声如鼓,故改名为“鼓浪屿”。

  踏上鼓浪屿,最打动你的莫过于其蓝天碧海,安静与详和,当你徜徉在静谧的青石台阶上,偶尔从你身边穿过的孩童会扬起纯洁的小脸向你微笑。在你目及之处的百年老榕树下,几位老者正围坐着悠然下棋。这就是鼓浪屿向你展开的第一幅画卷。

  而如果你是一位有心人,一心想探询鼓浪屿的神秘,不妨避开人群,独自一人拐入那些僻静的巷弄,听那隐约的琴声或者干脆转入一条上山的小路,在那些早已破败的院落前发一会儿呆,当你的意识被那山间清脆的鸟儿叫醒时,鼓浪屿的真正魅力才会依次在你面前铺开。

  鼓浪屿的魅力如同一个历经苍桑而依然丰韵依存的女人,它的动人之处源自于它久远的历史。是的,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这百年间所呈现出的繁华与传奇,使鼓浪屿远离了平庸。试着想想,那么一个只有1.78平方公里的小岛,居然有英、法、美、日、西班牙、荷兰、丹麦、葡萄牙、奥地利、瑞典、挪威、比利时等国先后在此设立了领事馆。小岛上更是汇聚了各国各具特色的建筑,以及操着各国口音的人。

  现如今,鼓浪屿退去了当年奢华,却更多了几份宁静与详和,一切都已成为过眼云烟了。是的,那些操着各国口音的洋人走了,那些当年在这小岛上创造传奇的人们,也早已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们的后代,如今有的遍布世界各地,也有的留守下来,住在这些老房子里。

  有一天,当你走进他们的家里,徜徉在开满木棉花的庭落里,亦或是走进紫檀木家具的房间里,随手把玩着精巧细致的古雕,主人为你端来一杯浓郁的咖啡,细细品尝余,那架座落在落有斑驳阳光里的西式钢琴便毫无遮掩的落入你的眼中,你将询问的眼神投向主人,“这是我祖母曾经用过的”忽然间,你便可感觉到,旧日时光在这里无声的延续着,即使微薄。

  鼓浪屿是用来怀旧的,它就像玻璃球中的风景画一般,精致、纤细。当清爽的海风阵阵拂在脸上时,那些如同繁星一般琐碎的烦恼都像是泡在阵阵带着咸味的海风中,只留下嘴角的一抹鲜甜。这里的怡人风景会让你的脚步变得轻松起来,你会感觉那不是人在走动,而是地在流淌。丢掉旅游地图,任由自己走在其中,感受它的卓越风姿。那些美丽的风景如同扑面的凉风一样拂来,从毛孔渗入心扉,这时的鼓浪屿才是最真实的。

  万国建筑城承载多少旧日情怀

  来到鼓浪屿,如果不去看看那些散落在各街各巷的老房子,就不能称为真正到过鼓浪屿。

  没错,鼓浪屿上的各处建筑容于世界各国建筑于一体。从1844年,第一座洋楼----英国领事馆的落成,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这里建筑就已经有1014幢之多。它们除了各具特色外,每幢房子都有一段历史,一个故事,这些故事会让今天的我们在看到这些房子时,依然会忍不住想象着当年的景象。

  廖宅是鼓浪屿的古老建筑之一,它位于鼓浪屿音乐厅后侧,在古榕、香樟、柠檬桉林中的那两幢苍老、古朴的英式住宅。这是林语堂夫人廖翠凤的娘家,也是当年林语堂与廖翠凤结婚的地方。一向以“我本龙溪村家子”自诩的林语堂,娶得鼓浪屿钱庄老板千金女,算得上一桩奇缘。

  林语堂10岁时来到鼓浪屿美国归正教会办的养元小学读书,后升入浔源书院,1912年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后公费赴美留学。出国之前,他遵父母之命与鼓浪屿钱庄老板的千金,上海圣玛丽学校的高材生廖翠凤结婚,据说,他们的婚礼就在廖宅的正厅举行的,当时的廖宅,富丽堂皇,厅内摆设考究,屏风是镂空雕花的,家具是酸枝梨木做的,四壁的挂灯上插满蜡烛。廖家的老一辈人,至今还依稀记得当年风华正茂的林语堂携端庄贤淑的廖翠凤,双双走下廖家石阶去码头上船的情景。后来在他们的女儿林太乙的文字中,我们还能依稀看到当年关于这幢房子及房子主人的生活场景。

  而笃信基督的廖府家人也常在此厅内举行家庭礼拜,或是唱赞美诗。

  如今的廖宅经百年风雨,时代变迁,已是十分破旧,只有右侧“立人斋”正门门楣上的匾额,是当年的原物,仍保存完好。

  古老残破的廖宅几十年来门可罗雀、少人问津。只是偶尔却有一些年轻的孩子来此访古寻旧,追踪林语堂留下的足迹。

  鼓浪屿的另一处古老建筑便属八卦楼了。

  这是一幢摹仿了世界上最古老建筑之一的伊斯兰风格别墅。它的红房圆顶更是别具特色。因红色圆顶有八道棱角,顶层塔楼八面开窗,又坐落在八边形的台基上,故名为八角楼,后来又衍称为八卦楼。

  站在厦鼓海峡的这边,你便可望见那高高的圆圆红顶,这就是八卦楼的红色圆顶。这幢房子的主人名为林鹤寿。1895年,林鹤寿随父亲离开台湾来到鼓浪屿。开设了“建祥钱庄”。他立志要盖一幢站在楼顶就可纵观厦门,又可环视全鼓浪屿的大别墅。

  他的这个想法被当时任“救世医院”院长的美籍荷兰人郁约翰得知后,便要自告奋勇要免费为其设计。郁约翰的设计借鉴并融合了古罗马、古希腊、阿拉伯和中国古典建筑的多种艺术风格。其经色圆顶更是直接摹仿了伊斯兰建筑中巴勒斯坦阿克萨清真寺的石头房圆顶。

  当年,郁约翰拿出大别墅设计图纸后,林鹤寿大喜过望,未加仔细商酌,就贸然备料,以致在动工之后,因开支浩大不得不一次又一次从钱庄掏出钱来,即使如此,林鹤寿也并未就此罢手,他甚至回到台湾变卖家产,可是却依然难以支撑,最后他不惜用别墅作担保向日资台湾银行贷款,到了1920年,建祥钱庄已无力再支撑下去,宣告破产!从开始建大别墅到最后破产,前后十三载,这幢大别墅却依然没能竣工,林鹤寿自此远走他乡至死也没有再回来。从此,人去楼空,工地一片荒凉,成为“池塘春生草,空梁落燕泥”的废宅。

  钱庄倒闭后,日本人将此楼攫取过来,在草草修整后于1924年在八卦楼门前挂出了日本“旭瀛书院”的招牌。

  后来,抗日爆发,日本侨民撤离厦门,“旭瀛书院”的招牌也随之不见,八卦楼又成为寂寥的空楼。1938年,厦门沦陷,八卦楼又成为难民收容所。抗战胜利后,当时的政府将此地作为厦门大学文学院的新生院。

  1984年八卦楼又被确定为博物馆。室内有分做标本室,有做瓷器室。

  如今的八卦楼门口放着一尊造于顺治八年的大炮,楼前垂挂着大钟。八卦楼已成为世界上惟一的风琴博物馆----“鼓浪屿风琴博物馆”。想想当年要建造此别墅的林鹤寿或许怎么也想不到这幢楼最终的作用是这样的吧。

  游完八卦楼,大多数游人便会止步于此,但,如果你还想知道鼓浪屿更多的故事,了解更多的风情,那么下一个地方,你便不可不去。它就是三一堂。

  三一堂是鼓浪屿是拥有教徒最多的教堂,每周总有那么几天,这里总是飘散着圣歌和赞美诗,晚上更是灯火辉煌,有布道的,有查经的……热闹非凡。这是一座颇具美式风格的建筑,以红色为主色调,屋顶为三角形,在屋顶的正上面赫然竖立着一枚红色的十字架,远远的你便可看见,在阳光下,那枚十字架尤其醒目。

  据说,这座教堂前后用了十七年才最终建成,这是由留德工程师林荣廷设计却最终由荷兰工程师施工完成的。当年林荣廷设计完工程动工后,当局人在未经得总工程师的同意,便擅自把原来可容纳300人左右的座位扩大成可容1000人座位。在最后施工时,由于整座房扩大太大,屋顶无法盖合,一气之下的林荣廷自此一走了之。直到一个荷兰工程师最终用大钢做屋架,最终得以建成。

  如今,当我们走进这幢建筑,便会从它的庞大感受到它的威严,体会到这十七年的厚重。这是一座内饰不乏豪华与气派的教堂。如若你信步至此,正巧碰上有布道或是唱赞美诗,请一定不要错过这个机会,走进去,坐到某个自认为合适的地方,和着钢琴和风琴的演奏,细细感受此刻心灵的纯净,或是虔诚的跟着教徒们一起做个祷告许一个心愿,由此也不枉来此一行。

  涛声甘愿退去,让琴声彻夜流淌

  从厦门摆渡到鼓浪屿,一踩上趸船,迎面便是钢琴码头。它像一座展开的钢琴,好像正在弹奏优美动听的钢琴曲来迎接上岛的游人,钢琴之岛的氛围也由这里开始弥漫。

  钢琴在鼓浪屿上是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是鼓浪屿的灵魂。鼓浪屿被称为钢琴之岛,此原因有二,一是鼓岛码头就像一架钢琴,而鼓岛本身是一位热情的钢琴诗人;二是处处有钢琴声。从1913年,菽庄花园的主人林尔嘉有了鼓浪屿的第一架钢琴,慢慢的,一些西式教堂也配起了钢琴。一些居住此地的洋人也用起了钢琴。后来,随着富商的迁回,慢慢的,钢琴也走进了普通的家庭。

  鼓浪屿上有100多户音乐世家,和500多架钢琴,拥有世界上惟一的钢琴博物馆。拥有自己的音乐厅,交响乐团。生活在这个小岛上的人们经常会定期举行家庭音乐会,他们或是一个家庭或是几个交往世家,在周六或周日大家欢聚一起,以钢琴为伴,不分老少,轻歌曼舞,那样其乐融融的场景,会让你觉得自己正在享受人间天堂的生活。

  由于钢琴多,更由于人们爱好钢琴,鼓浪屿先后出现过许多“钢琴世家”。更是有无数世界著名钢琴家从这里走出。这其中便包括殷承宗、许斐平、卓一龙等等。

  有一天,当我和爱乐乐团的指挥郑小瑛一同走在鼓浪屿的街巷时,我问,在鼓浪屿这么一个小岛上出了那么多的音乐人才,它跟这个小岛本身有没有关系?

  那时,正是初春时节,对面的山坡上绿树浓阴,偶尔还可以听到小鸟的鸣叫声,远处的海面上点点波光。她笑着对我说“也许是有关系的吧,每次来到这里,我都会感叹这么优美的环境,当然会孕育那么多诗意的音乐家。”

  或者郑小瑛的这句话道出了一些道理,这个小岛除了四季如春,鲜花盛开,阳光明媚外,还有就是当你踏上小岛,你的心便可安静下来,你会平心静气的想去感受这里的风,这里的海。你便可想象在这天风海涛里,纯静的音乐就在你的身边四处流淌,这便是别人口中所谓鼓浪屿的底蕴与灵气吧。

  鼓浪屿西洋音乐的盛行时期是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西洋音乐逐步从教堂、学校进入普通家庭。

  只要你是个细心人,无论你拐入哪段小巷,无论这段小巷是否破败,你都能听到隐隐约约的钢琴曲,这悦耳动听的钢琴曲可能是贝多芬的也可能是肖邦或李斯特的更有可能是中国古老的《施将军得胜乐》。在这样一个音符与花香交织的诗意氛围里,怎能不令人陶醉?

  闲走漫步中消散所有世事烟尘

  伴着这样的背景音乐,我们可以从鼓浪屿的轮渡码头开始,一路纵赏下来。

  鼓浪屿岛中有山,它的最高点就是日光岩。三百多年前,民族英雄郑成功曾在此操练水师。山中还有莲花庵、旭日亭等景观和历代名人题刻。爬上日光岩顶的路并不长,却曲折多趣。怪石、古寺、新亭、岩洞、悬桥,好一番扑朔迷离,渐入佳境的回环转折。最惬意是刚上岩顶的那一瞬间,海风如千百只手撞向怀里,使人不由地双手抓住栏杆,稳住欲飞的身子。凭栏而望,厦门全景尽收眼底,海上生烟,水天一色,轻鸥点点,千帆逐浪。

  离日光岩不远处的菽庄花园也是游览好去处,花园兼融山海情趣,是台湾富商林尔嘉一九一三年携眷避居鼓浪屿时建造的。园里最富浪漫要数那傍山而建、依水而行的迥转曲折的四十四桥。在桥上小亭里,看碧绿海水拍岸,听桥下汨汨涛声,令人心旷神怡。

  菽庄花园附近的美华浴场同样迷人,这里坡缓沙细,鬼斧神工的巨石奇趣天成,碧海蓝天、沙滩园林、诗情画意令人遐想万千,你可以在此静静的躺在沙滩上晒晒日光浴,听听海浪声或戏水,或摄影,或在沙滩阳伞下小坐。

  夜晚来临时你可邀上三五知己再带上几瓶好酒去晧月圆看星星月亮,那绝对会让你有种意想不到的感觉。

  当然,如你有足够的时间在岛逗留几日,那就请你自由自在的行走吧,抛弃人群,谢绝导游小姐,走入那些安静的小路。你可以走走仔后路,中华路,晃岩路,这里是最安静,也是最干净,亦是保留鼓浪屿旧日风味最浓的地方。这里最适合安静的边看边想自己的事,那份透明和纯静的心情定会让你无限放松。

  也许,在你四处游走中,你会遇到一位瘦瘦的老太太,可能她就是你十分喜爱的诗人舒婷,也可能是鼓浪屿上某幢老别墅的主人,亦或者是来此隐居的人,……是的,这就是鼓浪屿,充满了神秘与苍桑,这里有最静谧的海,有干净的蓝天,还有无数历史的沉淀的痕迹。你想走近它,了解它吗?那么,何不安排一次旅行,来鼓浪屿,来寻找你久违的宁静与安详。

 新一届理事会诞生 厦门英华校友足球俱乐部按俱乐部章程,于三月二十二日举行换届选举,经与会会员民主选举、无记名投票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相信在新一届理事会的带领下,厦门英华校友足球俱乐部将越办越成功。详细内容请点击“组织机构”栏目查看。

 

鼓浪屿
厦门足协
百度搜索
搜狐体育
网易体育
新浪体育
中国奥委会
中国足协
福建足协
赛事直播
更多链接
Copyright 厦门英华校友足球俱乐部 宣传部

投稿信箱